相关栏目

艺术设计学院人工智能课程组开展“AI驱动型文化整合设计”磨课研讨会——聚焦AI赋能设计创新,探索跨课程教学链构建

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02日 发布部门: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: 艺术设计学院 字体大小:

(周观祥)4月1日,艺术设计学院人工智能课程组在7栋负201陶艺坊教室组织开展了“AI驱动型文化整合设计”课程磨课研讨会。本次活动以"构建AI技术支撑的跨课程教学链"为主题,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整合创新设计串联品牌、家居、展示等课程,实现设计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。课程组组长周观祥及组员李思慧、杨雨霏等教师参与研讨,为课程体系优化提出创新方案。 研讨会伊始,课程组组长周观祥明确了《文化整合创新设计》的核心定位:"本课程并非单纯的技术培训,而是以AI为纽带,打通品牌、家居、展示等课程的文化转译通路"。组员李思慧老师播放视频介绍了教学链闭环模型,如何利用Midjourney生成苗族银饰纹样数据库,并通过Stable Diffusion进行现代化转译,最终输出为品牌VI系统与智能家居产品线方案,完整呈现"文化解码-AI衍生-多维度输出"的教学逻辑。 教研室主任陈咏妤强调:"课程重点应放在AI赋能的文化创新路径上,作业评价需弱化工具使用熟练度,强化文化语义解析准确度与跨课程协同创新性"。组员杨雨霏老师播放视频介绍以侗族鼓楼元素为例,展示Rhino+AI插件在3分钟内完成传统建筑符号到现代灯具设计的转化过程,印证"AI加速设计迭代"的可行性。与会教师建议增设"AI设计伦理审查""虚实双轨评图"等特色模块,增强课程体系连贯性。 经深入讨论,课程组达成以下共识:在《文化整合创新设计》中实时评估学生作品的传统文化要素浓度建立跨课程共享素材库

本次研讨会有效解决了多课程协同不足的痛点,证明AI技术可成为串联设计类课程的核心线索。后续将完成《文化整合创新设计》大纲修订,新增"AI驱动设计工作流"模块;组建跨课程教学团队,定期开展AI技术专项备课,确保教学改革落地实施。

图1磨课现场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