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讲会开篇,王凡老师从数字时代的核心矛盾切入,提出“在AI重构媒介生态的当下,数字媒体艺术如何平衡技术与自我”的思考,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揭示专业学习的底层逻辑。从传统五层需求到包含认知、审美需求的七层体系,数字AI正重塑人类需求满足方式——例如AI智能推荐算法精准匹配社交与消费需求等。在媒介认知模块,王凡老师以麦克卢汉“媒介即人的延伸”“媒介即讯息”理论为基础,重点剖析数字AI对媒介形态的颠覆性影响。他强调,AI不仅是新的传播工具,更是重构人类感官与思维的“超级媒介”:AI图像生成工具延伸了视觉创作能力,智能语音交互拓展了听觉沟通边界,而多模态大模型正推动“五感统合”的全新感知体验。
此外,王老师还结合抖音、微信等平台的用户数据指出,AI算法塑造了新型“地球村”社交模式,但也需警惕“算法茧房”导致的“数字孤独”,提醒新生在技术学习中保持批判性思维。
互动环节,新生围绕“AI是否会取代创意工作”“如何避免AI依赖”等问题积极提问。王凡老师回应,AI是“创意放大器”而非“替代者”,专业课程将重点培养“AI无法复制的批判性思维与情感表达”,例如在《数字角色设计》中,要求先用AI生成基础形象,再结合人文内涵进行个性化调整。他鼓励新生以“设计思维是第三种智慧”为指引,在技术与艺术的交叉领域找到独特定位。
此次宣讲会不仅让新生深入理解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根基与AI时代的专业价值,更明确了“技术为基、创意为魂”的学习方向。未来,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持续紧跟AI技术发展趋势,优化课程内容,助力新生成长为兼具媒介认知、AI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数字创意人才。
稿件来源: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
撰稿:王凡
图片:叶保军
初审:李德乾
复审:陈剑君
终审:颜冬果